专题列表
第三批援摩医疗队队员黄嘉琪——医疗队中的一道美丽风景
发布日期.[2007-09-24 14:14] 来源:  作者:党办  浏览:39337

    2004年,我院第三次接受了援摩任务,当麻醉科黄嘉琪同志得知这个消息后,既渴望着能有机会在艰苦的条件下锻炼自己,同时又担心着家人是否能赞同自己的想法。毕竟她的孩子才满3岁,平时体弱多病,还需要家长的悉心照顾,而她的丈夫在公安系统工作,身为所长平时工作相当繁忙,根本无法照顾孩子,父亲尚未退休,母亲也体弱多病。援外时间不是十天半月,而是整整两年,家里父母谁来照顾?幼小的孩子谁来照顾?他正是依赖妈妈的时候。当黄嘉琪同志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家人的时候,结果完全出乎她的意料之外。家人对她要参加援摩医疗队的想法非常支持,父母对她说:“当年白求恩大夫为了帮助中国人民,放弃了优越的生活,不远万里来到了中国,并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现在是和平年代,条件比那个年代不知要好多少,年轻人吃点苦算什么,能有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将是你一生的财富。家里是有困难,但是我们会想办法克服的,不会给你和组织添麻烦的”。父母亲朴素的话语深深感动了黄嘉琪同志,坚定了她报名参加援外医疗队的决心。就这样,她成为了援摩医疗队的一员,带着一份牵挂、一份愧疚离开了年幼的儿子、年迈的双亲,踏上了援外工作的征程。
  医疗队工作的荷赛马医院承担着当地近13万人口的医疗服务工作,工作十分繁忙,由于中摩两国的医疗常规不同,工作作风迥异,医院的医疗设备、药品缺乏,器械不完善,大大增加了工作的难度。黄嘉琪同志作为医院里唯一一个从事临床麻醉的专科医生,工作量是非常大的。而且他们的手术室分散在三个楼面,共计7间,手术室之间相隔又较远,每天的择期手术和不可预计的急诊手术,使她不得不楼上楼下不停地往返于不同的手术室之间,这对她的体力也是一种挑战。遇上同时有急诊重危手术时,只感到自己双手都不够用了,到哪儿都是一路小跑。虽然手术室配有十几个麻醉护士,但她们只能做常规条件下的全身麻醉,至于各类神经阻滞麻醉及椎管内麻醉,她们是不会的,如果遇到危重患者或者估计有插管困难的人,他们就更是完全依赖黄医生一个人了,可想而知她身上的担子有多重!在这样一个药品严重匮乏、设备严重不足的条件下,如何在保证完成繁重的手术麻醉的同时,提高麻醉质量成了摆在黄医生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这里,因为只有她一个专业麻醉医生,碰到问题没有人可以商量,更没有人替代她的工作,而且在工作中是不可以出一点纰漏的,这关系到国家的荣誉、中国医疗队的荣誉。在两年的时间里,她共完成了1200余例的手术麻醉,成功抢救了“陈旧性宫外孕休克合并左小腿黑色素瘤”、“巨大卵巢囊肿破裂并感染”、“左上肢动静脉瘘破裂并休克”、“多发性开放骨折伴休克”、“颅脑损伤”等多例危重患者,得到了摩方医院、摩方医务人员及患者的好评。
  在摩洛哥,黄嘉琪医生还连续两年应邀参加了由摩洛哥红十字会组织的由各国眼科专家参加的慈善复明工程,专为山区贫困失明老人免费提供复明手术。患者多是70—80多岁的老人,身体状况普遍很差,很多人同时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其他疾病,病情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极大增加了手术风险。在每年一次,为期一周的时间里她和另外两位摩洛哥麻醉师要完成300例手术,经常忙得连吃午饭的时间都没有,每天的手术结束后,人累得全身好象散了架,连说话的力气也没有了。由于长时间的疲劳,她自己的双侧扁桃腺发炎,一直咽痛、低热,吃完了所有从上海带来的抗生素后,症状一点没有改善,为了不影响工作,她进行了双侧扁桃腺摘除术,术后因为药物过敏出现全身皮疹。因为连续3天没有与家人联系,她的母亲不放心从上海打来长途电话,才知道她生病的消息。
  从2006年春节开始,当地医院为了适应日益增长的手术需求,各手术科室增加了许多专科医生,手术的患者增多了,每日的麻醉工作也随之增加了,仅腰麻的例数,每日就有4—5个,多的时候有6—7个,加重了本来已经非常繁忙的工作。医院还引进了脑外科医生,新增了脑外科手术,又给她的麻醉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为了顺利开展医疗工作,保证工作质量,方便与摩方人员沟通并建立良好的关系,黄嘉琪医生除了每周二次参加队里的法语学习,还坚持在工作之余和其他2名队员一起,每周3次跟摩洛哥的一位中学教师学习法语。
  当地医院所在地,位于摩洛哥北部山区的一个偏远省份,从医疗队总部出发要走10多个小时的崎岖山路才能到达驻地,这里经常刮台风,发生小的地震,水质差(海水淡化),水管和电路的老化给队员的日常生活和通讯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生活上的艰苦远比不上对家人的思念之苦,尤其是遇上孩子生病,黄嘉琪的心里就特别着急,恨不得马上能回到家,守护在孩子的身边,抱抱他、亲亲他,尽一个母亲的责任。每当这个时候,她就觉得自己很对不起孩子,特别是在网上与家人报平安的时候,每次儿子都会天真地问她:“妈妈,你明天会来幼儿园接我吗?”,每当这时,她就强忍住泪水,不停地对着他点头。
  医疗队是个大家庭,队员们在一起工作生活的2年时间里,难免有病痛的时候。记得在2005年初,来自江西的肖医生突发高烧,因为医院的检查设备落后,病因始终无法查明,体温持续在39—40度之间,头痛、恶心呕吐,精神状况也非常不好,黄嘉琪医生和队员们都非常着急,作为队里唯一一名熟练掌握补液技术的医生,黄嘉琪同志主动担当了医生和护士的角色,在二周的时间里,每天赶在上班前为肖医生打好补液,下班后则尽可能地陪护着他,在精神上多开导他、鼓励他,并把自己带来的蛋白粉给他补充营养,经过大家的悉心照顾,肖医生终于康复了,队员们才不禁松了口气。
  二年的援外生活,身处异国他乡,语言不通,环境陌生,气候恶劣,物品缺乏,这对于一个30年来未曾离开过上海、离开过家人的女同志来说,是一次意志的考验和锻炼。而且援外医疗,是在新的时代实践着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履行着支持和帮助第三世界人民的国际主义义务,队员们的一言一行代表着国家的形象,代表着中国医务工作者的形象。由于医疗队员们的出色表现,赢得了当地政府、医院和群众的赞誉,医疗队获得了中国卫生部颁发的“先进医疗队”称号,黄嘉琪同志获得摩洛哥荷赛马省卫生厅授予的“先进个人”称号,为祖国、为广大的医务工作者赢得了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