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介绍
科室介绍 > 外科 > 骨科 > 医疗常识
【健康财富周刊】警惕颈椎病中的隐形“杀手”——骨科主任董有海谈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防治
发布日期.[2013-02-21] 来源:  浏览:49731

本报记者  李琳

61岁的施先生,患颈椎病多年,平素行走正常,偶有颈部疼痛。一次骑自行车时不慎面部着地摔倒,导致四肢麻木,不能自主活动,当时在外院就诊,头颈部均未检查出明显骨折外伤,保守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恢复。
 患者多方曲折求医,后来辗转至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骨科董有海主任专家门诊,经仔细检查后发现,患者颈椎管有多处狭窄,压迫脊髓,此次外伤导致发病多年的颈椎病明显加重,必须把受压的脊髓彻底解放出来,才有可能恢复四肢的感觉、运动功能。患者入院后第三天,董有海主任为患者进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内固定术。术后患者四肢功能逐渐恢复,两个月后复诊时,已恢复如初。
  董主任指出该病潜在危害大,患者常对此病存在认识不足和错误,以致延误治疗。

1、颈椎病类型多 脊髓型最“要命”
  董主任介绍,颈椎病大致可分为五型,分别是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型和复合型。
  神经根型:是颈椎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60%左右。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退变,增生,刺激和压迫了颈神经根而引起的病症。患者常感到头、颈、肩、臂和手部放射性疼痛、麻木、且麻木多出现在手指和前臂。
  脊髓型:是一种比较严重的颈椎病,约占10%~15%。它是由于颈椎间盘向后突出,椎体骨质增生等原因,对颈部脊髓直接压迫而引起的。当脊髓受压后,患者可出现上肢或下肢单侧或双侧麻木,酸软无力,严重的可出现活动不便,走路不稳等症状。
  椎动脉型:也是常见的一种颈椎病,它是在颈椎退变的基础上,引起椎动脉供血不足,而引起一系列病症。以“眩晕”为主要特征,发病时,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眩晕,还伴有恶心、呕吐、复视、耳鸣、耳聋等症状。每当患者头部向后仰、低头看书、突然转头、反复左右转头时,发生眩晕。猝倒也是这种病的特有的症状,往往在颈部转动时,突然发生四肢麻木,软弱无力而跌倒,但患者神志清楚,多能自己起来。
  交感神经型:这类颈椎病主要是由于颈椎退行性变,骨质增生刺激或压迫了颈部交感神经引起的。由于交感神经受到刺激,引起它所支配的内脏、腺体、血管的功能障碍。患者主要表现为自感头枕部痛、头晕、偏头痛、心慌、胸闷、肢体凉、皮肤温度低等症状。
  复合型:凡有上述两种类型以上的患者,统称为复合型颈椎病。
  董主任提醒,这五型中脊髓型最“要命”,隐匿中发病,不加干预,病程不断进展,若偶遭外力打击,即便是轻微外伤都有可能造成全身四肢瘫痪。因此,一旦发现要尽早治疗。

2、“脊髓型”受轻伤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脊髓型颈椎病到底是怎么样的疾病呢?本报请董主任为读者详细讲解一下。
  脊髓型颈椎病是指颈椎退变所致的椎管狭窄或椎间盘变性突出、椎体后缘骨刺、黄韧带肥厚及钙化、后纵韧带钙化等凸入颈椎管,对颈脊髓造成直接压迫刺激;或者因颈脊髓的某一节段缺血变性,并以慢性进行性四肢瘫痪为特征的颈椎病。
  据董主任介绍,脊髓对静态的慢性压迫有较强的耐受性。这里所说的“静态的慢性压迫”比如骨质增生对脊髓的压迫,这种压迫是在较长的一段时间中潜移默化中形成的,因此患者可能并不会立即就感觉到不适,所以部分病人是在体检拍片,或因某种原因作核磁共振检查时,才发现脊髓明显受压呈凹陷性变形,甚至从X线片上看到压迫物凸入椎管,达到椎管前后径的一半左右,而病人的症状却相当轻微,甚至毫无症状。
  当然动态性的压迫因素也参与了本型颈椎病的发病。在颈椎屈曲,即低头、探头时颈椎管被拉长,脊髓也被拉长变细;颈椎后伸,即向后抬头时颈椎管则缩短,横截面积减少了11%~16%,颈脊髓也被压缩增粗。因此在存在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的病理基础上,颈椎过伸或过屈体位时轻微外力就容易造成急性颈髓损伤。
  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自然病程的研究提示预后不佳。多数患者的脊髓神经功能处于一段稳定平台期后出现恶化,总体上病情呈台阶状恶化。部分患者因轻微外伤如急刹车、意外摔倒、甚至弯腰系鞋带等也可能出现截瘫。前文所说的施先生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董主任的病人中,这样的病例不胜枚举。

3、脊髓型高危好发人群
  董主任告诉记者,长期低头伏案工作或颈部活动频繁者如办公室工作人员、电脑操作人员、教师、会计、缝纫工、司机等,是脊髓型颈椎病的高危好发人群。长期睡眠姿势不当如躺在床上看电视、看书、高枕、坐位睡觉及慢性咽喉部感染等是颈椎病发病的主要原因。先天性或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患者,其颈椎病的发病率比正常人高1倍。50%脊髓型颈椎病与颈部外伤有关。一些病人因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间盘膨出、椎管内软组织病变等使颈椎管处于狭窄临界状态中,颈部外伤常诱发症状的产生。

4、走路不稳、握物无力是先兆
  董主任说,走路不稳和握物无力是脊髓型颈椎病最早出现的症状。患者逐渐出现双侧或单侧下肢疼痛、麻木、僵硬发抖、无力,常有踩棉花感。重者下肢痉挛,行走困难,易跌跤,甚至卧床不起。病情发展多可出现双侧上肢的感觉及运动障碍,如疼痛、麻木、酸胀、烧灼感、无力及活动不灵活等,甚至不能做端碗、系纽扣、执笔、拿筷子等动作。晚期可有便秘、排尿困难、尿潴留或尿失禁等症状。
  对中年以上患者,有肢体麻木及运动功能障碍,出现病理反射体征,症状时好时坏,慢性进行性加重,应考虑本病。
  当然明确诊断也需要相关的影像学检查。临床也发现不少患者觉得检查过多,拍了这个片又去拍那个片,像是花了很多冤枉钱似的。
  而董主任告诉记者,对于颈椎病的诊断X线片、CT、核磁共振(MRI)一个都不能少,因为三者的作用完全不同,只有结合起来才能对病人的整体情况有全面的了解,这是最终制定治疗方案时非常重要的环节。
  总的来说,X线片可看到整体范围,CT对骨性结构更为直观,MRI能提示软组织(肌肉、韧带、脊髓等)情况。
  具体到脊髓型颈椎病,X线片检查可见颈椎骨质增生,椎体后缘有明显的骨刺突向椎管内,椎间隙狭窄,椎间孔变小等颈椎退行性变;颈椎CT测量椎体与椎管矢状径比值在1:0.75以下,椎管矢状径绝对值小于13毫米;颈椎MRI见脊髓呈葫芦串珠样改变、多节段虫蚀样改变或T2加权脊髓内异常高信号即可确诊。

5、错失最佳手术时机可能会抱憾终身
  董主任强调,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不能拖,不能用保守治疗来解决。一旦发生瘫痪,就算做了手术,效果也甚微,“早期预防性手术”是脊髓型颈椎病唯一有效的方法。
  董主任告诉记者,错失最佳手术时机抱憾终身的患者并不少,很多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由于害怕手术一再延误到医院就诊,不听医生的劝告,想到手术的难度和风险,就知难而退。等到病情逐渐加重而愿意手术时,则由于年迈,又同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而不能耐受手术。时间越久,受压的脊髓发生不可逆性变性,此时即使接受手术治疗,一般术后恢复效果差,导致终生残疾。
  因此,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一经确诊,应当尽快手术治疗,勿错失良机。术后患者还应配合康复、随访,整个恢复期需要1年至1年半,不可操之过急。

6、对脊髓型颈椎病的认识误区
  董主任告诉记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很多患者对本病认识不足,存在误区,导致多数患者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手术治疗。
  误区一、认为颈椎病不能预防:许多患者误认为颈椎退变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其实,提前老化和加速老化是不正常的。很多患者的颈椎病是由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所致,预防起来并不困难。要做好自我防护,防微杜渐,从而有效避免患颈椎病。
  误区二、认为所有类型颈椎病患者均可行牵引治疗:颈椎牵引适用于脊髓型以外的各型颈椎病。临床中,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牵引治疗而使症状加重的病例时有发生,应引起重视。
  误区三、认为中、青年人不会得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多发于老年人,这是不争的事实。但目前到医院诊治的颈椎病患者中,中青年人越来越多。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大,中、青年人经常加班埋头进行电脑操作。颈椎长时间保持着不良姿势,久而久之就易患脊髓型颈椎病。
  误区四、把脊髓型颈椎病误认为是其他疾病:颈椎病的症状千变万化,据报道约有5%的不典型性颈椎病容易与美尼尔氏病、动脉硬化、消化性溃疡、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及冠心病、高血压等相混淆。

7、日常保健预防
  对颈椎病的预防,董主任建议:首先,改变不良的生活工作方式,长期伏案工作的人,一个小时左右就应活动一下,做些扩展运动。不要躺床上看书看电视,不要睡过高的枕头。
  其次,运动保健。(1)要主动运动,不要被动运动,推拿按摩后虽然会觉得好一点,但其实只是使痉挛的肌肉得到松弛,但对造成肌肉紧张的原因没有起到任何作用。(2)中年以后不适合剧烈运动,尤其是那些会受到地球重力影响的运动,如跳绳、跑步、登高、打篮球、羽毛球等等,对身体的关节都会有冲击伤害。(3)最好的运动属游泳,能让身体浮于水面,脊椎不受力得到完全的放松。游泳还可以锻炼身体各个关节的协调性,消耗多余能量。